一般常见的评价肥胖的指标有五个:
1.体重指数
BMI:它是一种计算身高比体重(weight for height)的指数,衡量一个人是否过瘦或过肥。
BMI(kg/㎡)=体重(kg)/身高的平方(㎡)。
以体重指数对肥胖程度的分析,国际上通常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体重指数界限值,即体重指数在25.0-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
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控制司发布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编写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2003年版中,提出的中国人肥胖诊断体重指数界值如下。
体重过低:BMI<18.5kg/㎡
体重正常:BMI 18.5~23.9kg/㎡
超重:BMI 24~27.9kg/㎡
肥胖:BMI≥28kg/㎡
轻度肥胖:BMI 28~30kg/㎡
中度肥胖:BMI 30~35kg/㎡
重度肥胖:BMI≥35kg/㎡
2.体脂率
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
体脂肪占有率=脂肪重量/体重。
男性:
10%~20% 正常
20%~25% 超重
大于25%以上 肥胖
女性
20%~25% 超重
大于25%以上 肥胖
女性
女性15%~25% 正常
女性25%~30% 超重
大于30%以上 肥胖
3.腰臀比
女性25%~30% 超重
大于30%以上 肥胖
3.腰臀比
顾名思义,腰臀比(WHR)是指腰围和臀围的比值,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
当男性腰臀比大于0.9,女性腰臀比大于0.8时,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但其分界值随年龄、性别、人种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4.腰身比
腰身比是指腰围与身高的比值。是评价肥胖和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体体表测量学指标之一,能准确地反映内脏脂肪的堆积。目前有研究发现,“腰身比”在评价肥胖及其相关性代谢性疾病中,优于国际上常用的体重指数、腰臀比和腰围。人的“腰身比”的最佳切割点为0.52,该指标不仅适用于中国人,而且也适用于其他亚洲人群,用于评价肥胖相关的心血管患病风险。
5.肥胖度
顾名思义就是肥胖的程度。表现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的差距。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成人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举例:身高172cm,标准体重=172-105=67kg
肥胖度=(61-67)÷67×±100%=(-6) ÷67×100%
=-0.0895100%=-8.95%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理想体重应在标准体重的±10%以内。
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标准体重。
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
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
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
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
肥胖度小于-10%,称之为偏瘦。
肥胖度小于-20%以上,称之为消瘦。